讲真,要不是比亚迪将新推出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命名为“云辇”,估计很多人都未必知道“辇”这个字在古代是对帝王座驾的专称。有个好名字很重要,但真正的实力更重要。
在比亚迪的云辇系统中,按能力从高到低分为了云辇-X、云辇P、云辇-A和云辇C四个版本,其中腾势N7上搭载的是云辇-A。
早前YYP已经和大家分享了腾势N7在公开道路上的实际感受,而我前几天也专程去到比亚迪济南生产基地,在内部测试路上,再次体验了腾势N7在这些更加恶劣的路面上的性能表现。
所以这次我想通过和大家分享我对云辇-A核心技术的理解,以及在测试路上的实际体验,大家再结合YYP此前的试驾体验,能对腾势N7的整体底盘性能表现会有一个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认知。
云辇-A的字母“A“代表“Air”,云辇-A就是一套基于空气悬架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。
空气悬架在当下中国品牌的中高端新能源车上面已经越来越常见了。一般来说,采用空气悬架(搭配CDC)的好处无非两个,一是能按需调节车身高度,二是能应对不同路况,提升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。
但空气悬架只是云辇-A的一部分,能统一协调各行驶系统才是云辇-A的真正厉害之处。
云辇之所以称作智能车身控制系统,是因为比亚迪一开始就将悬架系统与车上的多个传感器以及转向、制动、驱动甚至ADAS智驾系统打通融合,通过对各种实时数据的处理分析,来计算出最适合的当下路况/场景的控制策略,统一协调各个系统的动作。
所以几乎所有搭载空气悬架的车型,都会提供几种不同的驾驶模式或悬架设定,但腾势N7的云辇-A还可以在切换设定不同模式、调节车身高度和悬架阻尼的基础上,去设定不同的舒适度。
换句话说,这样的排列组合就会更多,驾驶者也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设定。
再加上可以单独设定的iCVC智能矢量控制系统和iDAC智能漂移控制系统,这套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可控的“范围”就会高于其他搭载空气悬架的车型。
由于这次的体验环节比较“开放”,所以在通过不同的路面时,我都特地尝试以高于官方建议的车速(25km/h),以不低于40km/h的车速快速驶过来测试腾势N7的表现。(实际上在日常驾驶时,在一些明显坑洼不平的连续路面上行驶,车速大多都只有20-30km/h左右)
毫无疑问,舒适模式当然会比运动模式下的冲击感来得更柔和,对像比利时路、鹅卵石路和连续减速带这种连续且细碎的震动有更好的过滤效果。
如果把舒适控制设定到“较强”档位时,路面带来的冲击感被大幅减弱,车内虽然依然能感受到明显的连续震动,但悬架系统已经能很好地柔化这些震动,把那些尖锐的冲击给“磨平”掉。
相比之下,当我开着其他参与同场对比的车以同样车速通过这些路段时,尤其是非空悬的车型,那种强烈的冲击甚至让我觉得五脏六腑都在震动,总会不由得想减慢速度。而且可以明显感觉到,在快速通过时,腾势N7的轮胎会比其他车更加贴服路面,能更好减少车身的弹跳,让车身保持更沉稳的姿态。
当然,现在的云辇-A还不是满血状态。如果N7的用户选装了高阶智驾全享包,那在今年年底新版本OTA之后,云辇-A系统还会加入路面“预瞄”功能。
也就是说,云辇-A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和各传感器收集到的路面数据,例如探测到前方有坑洼路面或者减速带,系统就可以根据当时的车速、电门开度、转向角度、车身高度和驾驶模式等信息,提前“预判”通过这些路面时最优的悬架刚度和阻尼,并在你通过前的瞬间做好调整。
我相信这种“预判”的逻辑不难理解,最大难度在于对路面信息的准确抓取,以及怎样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信息采集、计算和悬架系统的“执行”上面。
由于目前这个功能还没OTA上车,所以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,真实效果怎样,就留待上线后再去体验了。
如果讲空气悬架对过滤路面颠簸,提供更好舒适性是一项基本功的话,那减少起步抬头和刹车点头的功能,就应该算得上是一项进阶版的能力了。
讲真,希望解决这个问题的不止比亚迪一个。除了云辇-A上的CCT舒适控制技术外,蔚来的ISS智能舒适刹停系统,以及理想新推出的魔毯2.0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而推出的技术。
通过和其他系统的打通,系统不但可以可以在加速或者刹车时调节CDC减震器的阻尼变化,还同时控制电门开度或刹车力度进行配合。
在实际体验时我发现,这套系统有个特别奇妙的体验。在快要刹停的之前,会明显感觉到车头似乎有个力在往上“托住”,能明显减少车头下沉的幅度。在轻微下沉后的回弹时,又会明显感觉到有个力再“拉住”车头,让车头上抬的速度明显放缓,以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回复水平姿态。
在中低速的刹车时,这套动作会表现得特别明显。所以我相信尤其对于在塞车场景下的走走停停,会有很好的防止晕车的作用。
由于测试场地所限,像侧重提升过弯性能和操控极限的iCVC矢量控制系统,以及让普通用户也能体验漂移乐趣的iADC漂移控制系统就还没机会进行尝试了,但如果你能明白我前面讲到的整套系统的控制逻辑,自然也能大概明白到工程师是怎样去实现这些功能的了。
当然了,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,但要做到更好的效果,不但非常考验底盘工程师的调校功力,对车企的系统软件能力也是极大的挑战。而可以不断OTA的能力,也为工程师不断完善底盘调校提供了可能性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