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买回来不仅是开的,还要满足各种功能和用途。所以我们讲完了德系、日系车的驾驶差异后,转到影响消费者选车的另一个关键部分——用车。
日本车和德国车谁更好用呢?本质上它们都是交通工具,核心的用途都是满足移动性(Mobility)——这一点没人会异议。但想深一层,我觉得德国车是一个“行驶的工具”,而日本车是一个“生活的工具”,这就带出了好用程度的差异。
德国人几乎全民都是驾驶爱好者,他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驾驶环境,所以德国人只要坐上车就能全情投入地享受开车,只要车在行驶,他们就乐意将注意力放在车辆本身与行驶相关的表现上——例如转向、动力、底盘、操控等。正因此,德系车从个人代步的小车到家用轿车再到多功能车,往往都很注重底盘、机械的性能,好像只要是他们造的车,就必须有好的行驶表现。
再看日本人。日本本土道路拥挤,城市内不可能开得快,甚至开车会比坐公共交通更慢。那么买车的人图什么呢?图的就是方便和功能性。车的功能性,包括作为载人、运货的工具,以及作为一个拥挤环境中的私密个人空间的特殊价值。我们可以看到,日本车往往都很注重空间利用和功能扩展,在日本本土有很多很有家居风格的车型,说明日本人某程度上是把车当作“家”来看待的。日本也是全球最早倡导RV(Recreation Vehicle)、MPV(Multi-PurposeVehicle)的市场,目前日本本土的传统三厢轿车市场已经被七/八座家用多功能车蚕食得七七八八,可见日本人对车的功能、用途看得非常重。
这样说来,日系车的好用程度胜过德系车,似乎是顺理成章的。“好用”一词代表了很多方面,包括功能够多,用起来便利、舒心,但用一个比较窝心的词形容的话,我认为就是“人性化”。在我十多年的试车经验里,遇到过许许多多人性化和不人性化的功能/设计,人性化设计大多出现在日系车上,不人性化的设计大多出现在欧系车上(当中又尤以法系为甚,英系、德系车次之)。因为这是德日篇章,我还是举几个德系、日系车的例子。
比如杯架/杯座。日系车大多都会把杯座设计得很方便、就手,有时候虽然看上去只是两个“窟窿”,但饮料放进去确能固定得很妥当,位置不仅顺手,还不会妨碍到你对车上其它设备的操作;而德系车上的杯座设计似乎永远是对内饰设计师的一大挑战。我记得上两代宝马3系(E46)的早期版本是没有杯架的(当时我就感叹德国人全神贯注开车时连水都不用喝……),后期版本可能吸收了消费者意见,在仪表台上空调出风口附近设了一个折叠弹出的杯架,但机构复杂,据用户反映很容易出现卡住的故障。大众上代帕萨特、宝来上也是采用弹出的托架式杯座,放了水瓶后会完全挡住中控台音响和空调面板的操作,实属愚笨得很的设计。如今,宝马一些新车上用上了非常复杂的对开翻盖式杯座,声称容量极大、任何类型的饮料瓶都能固定稳,但实际效果往往丰田用两个“窟窿”加弹簧压片也能实现;德国的保时捷堪称拥有最鬼斧神工的杯架设计,一个小小的折叠杯座,金属、塑料、折叠、旋转、弹出、下压等机械原理统统被运用上……但实际使用起来,真的还是不如日系车的杯座方便。
再举一个例子:座椅。同级别的德系和日系车,德系车的座椅往往肉眼看上去造型更考究些,调节项目更多些,给人的感觉是德系车对座椅设计的重视程度比日系车高。但就我自己以及我对身边许多人的反映,日系车的座椅坐起来普遍要比德系车“舒服”。我认为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——日本人和我们同属亚洲人,日本车上的人体工程设计更符合我们的体形,而德系车的人体工程设计可能更适合西方人体形。由于我没有和足够多的西方人做过同样的调查,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德国车的座椅坐起来普遍比日本车的舒适,但我可以再举一个实例:在高端车型上,宝马5系Li、5系GT和7系等几款高端型号采用了“超级可调座椅”,可调项目包括坐垫长度、靠背包裹度、靠背分上下两段调较、头枕电动调较等,功能可谓绝顶齐全。而雷克萨斯的同级车型如ES350、RX350,座椅往往只有传统的8-10向电调,顶多就比一般座椅多一个电动可伸缩坐垫。然而我问过许多人——包括常开宝马的一些人,他们都对雷克萨斯座椅的舒适性都表示称赞,我最记得一位宝马培训师私下说:宝马的座椅项目多,但怎么调都调不舒服;雷克萨斯的座椅一屁股坐上去,几乎不用调就已经很舒服……
当然我也听过一些人说,德系车为了给驾驶者更多路感反馈(通过屁股),坚持把座椅做得硬一些,这样的座椅支撑更到位,久坐不容易疲劳。对此,我的体会是座椅是否容易令人疲劳,取决于调节的位置是否合适、座椅本身的人体工程设计是否合理,还有乘坐者的体形和坐姿习惯。这些都是挺主观的事情,没有一张座椅可以做到让100%的人满意。但就我个人开过的车来说,会让我在长途驾驶时感觉不舒服、疲劳的座椅,还是以非日系车居多,当中德系车不在少数。
如果说对于那些功能细节,日系车更懂得发扬其“人性化”传统(去过日本的人应该都知道日本人真有深入骨髓的人性化思维,无论是服务还是做产品),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空间利用和智慧,德系和日系更多的就是在公平的起点上拼技术实力和工程智慧。
关于车内乘坐空间,传统上日系车是比较出色的,表现在日系车整车布置挺会“偷空间”,也更愿意为了获得大空间而采用占用空间相对少的机械布局(有时候紧凑化是技术实力的体现,例如紧凑型的发动机;但有时候紧凑化的代价是降低性能,例如缩小悬挂系统占用的空间往往就难以保证悬挂出色的几何设计)。但随着德系车意识到中国市场对空间——尤其是腿部空间的需求,近年不少在中国推出的德系车都拥有“离谱”的空间表现,德系车一方面“祭出”了加长轴距这个纯设计招数,另一方面也愈发重视机械紧凑化设计(比如德系车率先应用的新一代DSG变速箱、8AT变速箱,都做到比传统的变速箱体积更小、重量更轻。从当下市场竞争来看,日系车如果不和德系车拼加长轴距,其空间优势已有被德系车蚕食反超的态势。
在空间的利用率上,德系和日系近年基本拉成均势,他们都推出了一些能在很小的“占地面积”下营造出色乘坐空间的车型,本田飞度、奔驰的Smart是各自典型代表。在最能体现空间利用功力的紧凑型MPV车种上,欧宝的赛飞利、大众途安、丰田逸致、本田Stream/奥德赛、福特S-MAX……这一系列德系、日系车型都表现出相当出色的空间利用水平。
但在空间功能的拓展性——也就是如何利用车内空间让车子做更多的事情这一点上,我觉得德系车比日系车做得稍好。比如4/6分割放倒的后排靠背,这项配置可以增加三厢轿车的功能性,偶尔可以运载一些大件的物品。绝大部分德系中高级车如新帕萨特、新迈腾、致胜、新君威,都有这项配置。反观日系车中高级车的重要车型凯美瑞、天籁都无此配置,雅阁有但只能整张放倒,唯有主攻欧洲市场的思铂睿和马自达6才标配4/6分割座椅。
在座椅变化方式上,德系MPV是非常功能主义的,途安、S-MAX、欧宝赛飞利都采用那种全车独立的座椅,好处是可以单独放倒或移动(甚至移除),变化出理论上非常多的空间搭配。但德系车的这些座椅的折叠方式往往都做得比较繁琐,例如途安的座椅折叠,好多个步骤而且非常重手,没一身力气是操作不下来的,甚至还有将座椅搬出车外这种比较不切实际(仅切合部分欧美用户的用车环境)的设计。反观日系MPV,它们未必都采用独立座椅、折叠门这些实用性很好的设计方案,但日系车上的座椅只要能折叠,其操作大多都会做得十分简便、省力,第三排座椅的全电动折叠功能也是在日系多功能车上率先出现的。这种差异,除了体现出德系、日系对“功能性VS便利性”的不同取舍,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、东方人没有西方人那么健壮、有力。
从历史上积累的表现来看,对于谁更“好用”这个问题,我想判日系车胜出应该没有太多争议。但从发展趋势来看,大家不要对德系车在好用程度上的进步视而不见。事实上,好用程度主要取决于设计,而设计大多是由理念和认识决定的,德系车想要占领亚太、北美市场,光凭它们骨子里的驾驶感卖点显然是不行的,所以它们近年也花了很多心思在杯座、座椅折叠这些关乎用车体验的环节上,只是和日系的深厚积累、信手捏来相比,德系仍需要更加努力。
YYP观点写到第十二篇,已经将近尾声了,但在终结篇之前,明天我会给大家带来一个“号外”,敬请关注哦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