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内,保时捷Taycan算是最早把量产800V架构带到消费者面前的。只是当时宣传的800V超充有多快,大家都没共鸣。一是高压充电桩根本没普及,想找一个来充电都难。二是,当时电车普及程度也没这么高,所以即便是20分钟还是40分钟,大家都觉得不如加油快,无人问津。
但现如今,电车普及率大增,国内800V的选手逐步量产加入战局后,保时捷J1平台的Taycan充电成绩还有优势吗?
这个水平在如今真的是基础操作,比如我们公司买过的零跑C01、埃安Aion Y等基本就这个水平。
像MG木兰等十几万的车型,400v车已经是350a需求,包括上汽系的飞凡、智己基本都能做到这个水平。
还有特斯拉、极氪、smart,条件好的情况下都可以干到400a+。更别说,小鹏G6/9,路特斯eletre,直接是大电流配高电压,功率直逼300+kW;
2、聊到功率,250a配800V的Taycan,峰值189kW,其实也一般;
3、10-80%成绩,不到23分钟,符合预期的好。
但按我们榜单:10-80%这个充电完成时间来算,不到23分钟这个成绩非常好!
虽说成绩仅次于小鹏G9/6,比拥有华为Hi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和阿维塔11都要快。主要功劳就是足够稳定,峰值功率维持到57%,才开始线性下行。而且全程快充,没有任何大功率散热现象,车内体验非常舒心。
结论:考虑当年的基建和供应商大环境,J1平台的Taycan的确有着很多“限制”。电流不高,还要兼容400V的空调压缩机,内置一系列变压器,在国内这个基建水准来看,属实没必要。
不过考虑到Taycan立项早,且面向全球销售的车型,这些也不能全怪它,只能说国内发展真的太快了。
但即便国产车很多宣传的“绝对峰值功率”可以吊打Taycan,但散热跟不上,功率维持性不强。最终以10-80%的充电完成度和单位时间的充电容量来看,不见得比Taycan好,有点龟兔赛跑的意思。
在键盘值不高的数据背后,其快充稳定性、散热性能着实不错。不得不说,海外大牌造车的实力之一:数据含金量足,不盲目攀比数据,文字游戏,这也侧面代表了保时捷的性能追求吧。
发表评论